http://blog.sina.com.cn/s/blog_b111c77d0101455w.html
' v- r5 J$ B" L! E) U: o. r
9 i8 ~% Z. `# O7 ` 前3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一个癌症患者的重生手记(20)(2012-10-28 08:50:16)转载▼标签: 重生手记患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杂谈
) ^: V {' k Q 在疾病袭来的最初一段时间,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很容易犯下一些错误。我由于设身处地的体验,能够明白这些错误是很难避免的,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其中有很多看上去也不是什么严重问题。然而我们仍须时时提醒自己,小错误集合起来,常会导致可怕的结果。摆脱这些错误,是我们康复之路的真正起点。
G0 w. ^/ |8 ?2 P1 e q# ] q
. S) w0 ^9 v4 O% |6 o
' W+ X3 y% O2 _, M7 ]' r6 _: v4 n& e
――恐惧,以至惊慌失措。
4 T0 D* U1 E( e3 @$ n# s5 ~! M _7 D$ K, O7 _
“我不行了!”“我要死了!”“我这辈子就这样完了!”“为什么是我?”“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不想死。”等等等等。) C' _+ j+ W6 I1 E# M! H
5 W6 O. t" E* F0 P9 E! t
癌症患者难免产生诸如此类的念头。我们看到了死亡的阴影,感觉到死神的召唤。应该承认,恐惧以及惊慌失措都是很难避免的。有些研究者指出,死于癌症的人中,其实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我不敢相信这个数字准确无误,但我相信,制造死亡的决不仅仅是癌细胞的泛滥,还有我们自己的恐惧。3 A5 Z/ \1 I, |& u
) x/ b! a; \! m
复活之路上的真正力量来自希望和信心,而非来自恐惧。8 ^2 Z5 Z) r& k- b% {6 y8 U% F
% v1 |& H3 k- f# C 恐惧是伤害的力量。勇气是康复的力量。
; _- u6 n- [; H" Y m* y7 {' t5 h& W( V) h! o
, ^. f, |- V( [5 e- r: x: L
: u% X- x3 k4 Q; G ~: P+ o% e ――向病人隐瞒实情。- ~$ T3 P" ~* V! E" C4 k+ R3 o
. R" F, q" f# h8 R3 p( d 美国有位挺有名的心理学家,名叫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他在一番研究之后认定,“在美国63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当中,80%是被吓死的。”此人原本是位医生,由于目睹太多的癌症患者被恐惧压倒,又用心理学的立场来理解这一现象,所以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引自美国休斯敦《美南新闻》。)* s: ?+ K) z1 j' a, v
# \& n3 D3 f! n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恐惧,所以能够理解马丁·加德纳的建议。
6 _% p. Q1 q U! R, p* e z
# q& z5 t# x! } 同时,我也知道,有无数病例证明,对病人隐瞒实情有着巨大的弊端。) J& g9 |. ^$ D$ a& D% k) C
/ P/ | E' z4 w: t2 p
如果你的家庭充塞着神秘、诡异、压抑、躲躲闪闪的气氛。你就没有办法与患者开诚布公地讨论疾病和治疗,更不可能齐心协力对抗疾病。
% h! o" r+ X+ {$ K) S3 P. W- G J* r
r5 S* n7 _# K* S& G/ w9 z# C4 o5 s
$ H7 |- ~1 A4 Q
――让家里充满悲伤和绝望的气氛。
" \6 I7 k, s/ u6 w: A
# S# ]1 ?! D4 y# i! X 癌症患者的家里是很难有笑声的,在疾病爆发的最初几周尤其如此。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悲伤和绝望,还不免怨天尤人。可是,我们必须明白,快乐和充满温情的生活环境是癌症患者走上康复之途的最重要的保障。
/ h* _1 P5 J+ H# A* O1 e5 G( R* K) _& w
5 b0 C' {6 ]- Q1 P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是用金钱救命,而是依靠希望和快乐的心情来救命。
- D' g0 a* H5 [3 I0 h' O3 C9 Y2 h `
7 ^6 |! k9 Y/ s4 i+ Z
) P, }7 F+ Q C- q- m/ L
――医生说什么信什么/ V. ~9 i; P# f, n: _' c
$ }8 S+ e# L' y6 _& `, i/ a
不知道为什么,在和医生面对面的时候,我们总是谨小慎微,就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我们告诉自己,只能听医生的、医生比我们高明、不能对医生的任何一个建议提出疑问。2 i* O. R! c9 k8 N4 K
2 }8 D/ Q; d0 h7 }9 d+ W 而医生总是神气活现。他们会信誓旦旦地宣布,你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而且癌细胞正在疯狂地扩展,每拖延一分钟都会让治疗更加困难。
0 q: b' J" s7 z7 d4 n/ o; v/ ^1 e& O
- @8 @1 K, D5 e 他们会说“发现得太晚了!”“为什么不早点来看?”……2 t( n' t. R0 G( v2 k) g
) Q1 y" Z% S* O: p, |& k* X" r- s& @ 他们也会提出治疗措施:“必须手术!”“手术?当然有危险。”“不手术?拖过不一年了!”“手术已经不行,太晚了!”“必须放疗!”“必须化疗!”“全身化疗!”“疗效?这要因人而异。”……1 h' h! J- e( z
* J) G. H: ?: U$ w, j- B 当然他们还会告诉你种种后果:“有的人效果不错啊,有的人对化疗不敏感。”“副作用?任何药都有副作用!”……
! I4 K9 }5 }! w9 Q( u A+ d9 H
1 T0 o( E% B" |) Q 在有意无意地营造出一派恐怖气氛之后,医生会让你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他们会拿出一大堆文件来,让你签名,同意他们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同意接受一切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不幸后果,而且不会追究医生的责任。% g% k! k. |9 I$ K# u
' |2 y! |- u0 ?$ v9 d$ ^, v 你的家人哆哆嗦嗦地签了名,然后把钱交给医院。好了,从法律上来说,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可是,想象一下实际的情形,当一个医学权威甚至一群医学权威异口同声地宣布,如果不采取什么措施就会怎样怎样的时候,已经惊慌失措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除了亦步亦趋地走上医生为他们指引的道路,又能怎样?: L4 T# v/ z+ ]5 m G# g- ?; L4 I
; X+ |9 H' S; b" ^% L 然而我们站在医生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却又不能责怪医生在制造恐怖气氛。医生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不管他们说什么,决定是由你自己做出的。6 V5 G, z6 _2 `
9 c" x) u. V, `3 O) \! C 所以,无论医生勾画出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都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否则,你在同癌症抗争的起点上,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O( I8 K5 O# N4 N8 ]7 L1 J4 B
% \. d& N& K# e2 X: K
# `% a9 a6 z) F& i; C J3 `& X' d' n: E1 g. p% }# W5 J
――过度反应: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治。" T% v2 S5 j9 u
+ G/ k* E6 e- u6 j7 n 几乎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都会这样想:“不惜一切代价”、“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治病”、“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
5 i# U2 Y5 t( V) Z) d% t! u. B0 K7 b: `% r5 A
其实,过度治疗正是目前癌症治疗领域里最严重的弊端之一。有无数证据证明,过度治疗会破坏人的基本的生理平衡,颠覆人体的免疫系统,致使患者更快更痛苦地死亡(这一点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说明)。
; d+ r5 h0 T$ P2 t8 m- H8 w1 H' F4 D( `8 ?7 E8 x! E! H, r' q
过度治疗是建立在患者过度反应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让你倾家荡产,而且还让你减少了康复的机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度治疗正随着所谓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商业逻辑的拓展而日愈严重。
9 M& l- d( Y1 F5 O3 e- `
- D7 F5 V+ N& ~1 x' w6 u" G 很多病人会对医生说,“我有钱。请给我最好的治疗、最好的药。”可惜的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不是有钱就能救命。
; e! `4 {* u4 h1 y+ h, {/ B$ U: ?
我相信很多癌症患者的治疗最后归于失败,不是具体的治疗措施失当,不是药效不灵,不是医生不尽心尽力,甚至也不是“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正确的药物。9 e/ G' [ d2 [3 x
" K, n6 m$ @* W: j9 m/ X2 Y7 _ 我们必须明白,“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动常常诱使我们犯错误,而冷静和理智是我们不犯错误的前提。1 k" ^! g' i$ _: C; U6 S7 G, D; L
$ U% i l, \/ }: P
同时我们还必须记住,最激进、最先进、最昂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8 C" p) J( j( J( f E- e
% o5 Q0 A, g7 w" C4 g) n0 w r/ F 我母亲患胃癌后,医生曾悲观地预期活不过一年。她在手术后又服用一种化疗药物,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到现在已经11年,还好好地活着。母亲长时间服用这种药,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每天照吃照睡。曾有一度,我对此药大为叹服,每遇有人患了胃癌,便极力推荐,直到一位朋友的父亲也患了胃癌,我才看到这种药的可怕的另一面。他父亲服药后,立刻出现激烈反应,呕吐不止,滴水难进,只好停用。; Q% h! s: [0 X
8 H6 c( p5 N! ]% v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有些药,用在这个人身上是良药,换一个人也许就是毒药。
; v4 {8 D# t. o; \
$ o# F) O9 v, k$ t$ T (待续。摘自《重生手记》)2 V' E9 l# U' u0 c' B$ `
|